一、学术端关键进展:界面难题
10 月固态电池技术突破集中于电解质与界面优化两大核心领域。
Ø 清华大学张强团队研发的聚合物电解质电池,能量密度达 400Wh/kg~500Wh/kg,且通过 120℃热箱及针刺测试,解决传统液态电池的安全痛点。
Ø 中科院物理所黄学杰团队则通过阴离子调控技术,在电解质与锂电极间形成富碘界面,实现 “自动贴合” 效果,破解界面阻抗这一 “卡脖子” 难题,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同期,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通过分子尺度界面设计,使柔性电池实现20000次弯折无衰减,为可穿戴设备等场景提供新可能。
二、企业端进展:新品发布
Ø 奇瑞在全球创新大会推出“犀牛 S”全固态电池模组,电芯能量密度达 600Wh/kg,装车后续航可达1200-1300公里,极端测试中仍能正常放电,计划2027年启动装车验证。
Ø 欣旺达发布“欣・碧霄”聚合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400Wh/kg,低温性能优于主流产品,将于2025年底建成0.2GWh中试线。
三、政策暖风:加快产业化
工信部再度点名“加快固态电池及关键材料研发产业化”。
短期看,2025-2027年将是中试线向量产线过渡的关键期,准固态电池(固液混合体系)率先实现商业化,在高端电动车领域打开市场。长期而言,随着电解质材料成本下降、标准体系完善,固态电池有望在新能源汽车(中高端车型)、长时储能领域实现渗透率突破。

CONTACT US
ICC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