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芯智驾 » AD供应商 » 正文

上市即破发,自动驾驶独角兽撞上商业现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1-07  作者:鑫椤资讯
摘要:2025年11月6日,文远知行-W(00800)与小马智行-W0(02026)在香港中环交易广场的电子屏上先后亮相,双双以“美股+港股”双重上市的身份进入资本市场。一个自称“港股Robotaxi第一股”,另一...
2025年11月6日,文远知行-W(00800)与小马智行-W0(02026)在香港中环交易广场的电子屏上先后亮相,双双以“美股+港股”双重上市的身份进入资本市场。一个自称“港股Robotaxi第一股”,另一个则打出“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行业最大IPO”的称号。
上市即破发,自动驾驶独角兽撞上商业现实
上市即破发,自动驾驶独角兽撞上商业现实
截至11月6日收盘,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开盘首日股价波动情况;图片来源:东方财富
 
然而,比钟声更早响起的,是一场由文远知行财务官李璇掀起的争议在资本圈炸开了锅。据报道,两家公司在暗盘阶段双双跌穿发行价,前者以23.62港元的暗盘价较27.10港元发行价下跌12.84%,后者以123.5港元较139港元发行价下跌11.15%;开盘后跌幅进一步扩大,一度触及-13%。
 
一场本被寄予厚望的RoboTaxi“双子星上市”,硬生生被资本用脚投票浇了盆冷水——技术故事已经讲完,商业真相开始被追问。
 
数据话语权争夺下的行业标准之困
 
事情起源于一个近200人的机构投资者群。
 
10月30日,距离两家公司挂牌仅剩7天,文远知行财务官李璇的一则指控打破了上市前的平静。他在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分析师群组中实名举报,小马智行向香港投资者展示的路演材料存在“刻意贬低对手的不实表述”,核心争议集中在四大维度:
 
运营区域上,小马智行称文远知行仅在北京提供纯无人Robotaxi服务,而实际其在广州已实现常态化运营;
 
运营数据上,小马智行宣称文远知行“商业化完成单数为0”,但公开信息显示其超700辆车队已累计运营2200天;
 
技术路线上,小马智行标榜自身实现“全栈一段式端到端量产”,却质疑文远知行仅掌握两段式技术,而文远知行已获博世、奇瑞的量产应用佐证;
 
全球化布局上,小马智行淡化文远知行在11国30城的运营实绩,隐瞒其在5国获得纯无人运营牌照的行业突破。
 
“此类行为已超出正常竞争范畴。”李璇在群内直言不讳,要求小马智行立即更正不实信息。而截至目前,公开信息中尚未见到小马智行的直接回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场争议背后,是自动驾驶行业长期存在的数据不透明与公关暗战。今年6月,小马智行CTO楼天城就曾公开称“文远知行等企业已落后两年半”,当时李璇便在朋友圈反击,翻出对方“在美国撞车致牌照被吊销、在北京撞上路缘起火”的旧账,直指其技术可靠性存疑。
上市即破发,自动驾驶独角兽撞上商业现实
图片来源:文远知行
 
更值得玩味的是,两家公司的核心团队均来自百度自动驾驶部门。小马智行的彭军、楼天城曾是百度的首席架构师与最年轻的T10工程师,而文远知行创始人韩旭也出身百度首席科学家。昔日战友,如今在资本市场短兵相接,竞争的烈度可见一斑。
 
直至在港交所上市现场,两家公司创始人彭军和韩旭相互握手祝贺。彭军表示,“我们也很高兴看到,另一家非常优秀的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与我们同一天在这里上市, 这不仅是两家企业的里程碑,更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亏损压力下的"补血"求生战
 
这两家公司近乎复刻的上市节奏,某种程度上也照出了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窘境:离不开融资,逃不过烧钱。2024年10月,文远知行抢先一步登陆纳斯达克,拿下“美股Robotaxi第一股”称号;仅隔一个月,小马智行就紧随其后挂牌,双方对“第一股”名号的争夺几乎白热化。而不到一年时间,两家又不约而同转战港股,搭起“美股+港股”双重上市架构——背后是难以掩盖的亏损压力,以及研发投入的刚性需求。
 
翻开账本,数字并不好看。2022到2024年,文远知行累计净亏损接近58亿元,小马智行也亏掉超过40亿元。即便进入2025年上半年,双方仍未能走出亏损泥潭,各自又分别烧掉近8亿和6.5亿元。钱去哪了?研发是最大出口。同一时期,文远知行研发开支累计超过35亿元,最高时研发费用占到营收的322%;小马智行更是投入44亿元研发资金,2024年研发占比也飙到320%。
上市即破发,自动驾驶独角兽撞上商业现实
图片来源:文远知行
 
即便身为行业头部,也逃不出“研发吞噬收入”的困局。据各自财报数据显示,文远知行2025上半年营收2786.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99亿元),研发开支却达8998.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4亿元);小马智行营收3543.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52亿元),研发投入9651.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88亿元)。
 
上市,几乎成了它们活下去的唯一选择。这次港股上市,小马智行预计募资约67亿港元,文远知行净筹资额约29亿港元,资金的去向高度一致:研发和扩车队。
 
小马智行创始人彭军曾公开预测,行业盈亏平衡点至少要等到2028至2029年,在此之前只能靠融资支撑规模;文远知行韩旭也坦言,Robotaxi要实现规模化,必须拥有千辆级别的车队,虽然单车成本已从百万降到30万,但依然需要资金来摊薄。
 
从美股到港股,如此快的转身也折射出资本环境的寒意。2025年美股科技板块估值普遍回调,中概股平均市盈率比2024年跌去两成多,而港股对智能驾驶企业的政策支持相对明确,自然成为二次融资的优先选择。
 
两家公司的战略打法,也开始在上市故事中显现差异。小马智行强调“技术深耕”,标榜自己是唯一在北上广深都拿到全无人运营许可的企业,2025年上半年其Robotruck业务收入达1730万美元,技术授权收入同比增长169.68%达1487.8万美元;占比已近六成;文远知行则主打“全球化落地”,与Grab合作开拓东南亚市场,并与Uber在沙特利雅得上线Robotaxi服务,其2025第二季度Robotaxi收入是小马智行的四倍。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发行策略上:小马智行把发行价定在139港元,突出技术溢价;文远知行则定价27.1港元,试图以规模优势吸引散户。
 
然而无论故事怎么讲,资本市场似乎已不再轻易买单。回想2024年文远知行登陆美股时,首日还能涨18%;而这次港股双雄上市,开盘即双双破发。
 
除却前文中所提及的争议外,小马智行Robotaxi收入占比仍不足一成,文远知行的全球化收益也未达预期,这些都让投资者对盈利前景心存疑虑。
 
压力之下,两家公司不得不提速商业化——文远知行计划2025年将中东车队再扩50辆,小马智行则目标将Robotaxi车队从250辆推向1000辆。只是这些目标能否如期兑现,仍要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自动驾驶的商业化生死局
 
就在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挂牌前一天,赛力斯作为首家“A+H股”豪华新能源车企登陆港交所,却同样没能躲过破发的命运。发行价定在131.5港元,开盘即跌破,盘中一度下探至118港元,跌幅接近10%。
 
尽管赛力斯此次募资净额高达140.16亿港元,成为今年全球规模最大的车企港股IPO,公开发售获得133倍超额认购,吸引超过1700亿港元资金追捧,却依然未能扭转开盘即破发的局面。这并非个别现象。根据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港股上市的83只新股中,有17只上市首日收盘价即跌破发行价,破发率超过20%。若以盘中最低价计算,出现过破发的个股数量更是达到30只。资本市场的冷静,可见一斑。
上市即破发,自动驾驶独角兽撞上商业现实
与港股整体的谨慎情绪形成对照,自动驾驶赛道在2025年却显现出显著的融资回暖迹象。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2025年至今我国自动驾驶行业一改过去三年“资本寒冬”态势,变得异常活跃。然而,细看资金流向,曾经备受热钱追捧的Robotaxi赛道,正经历一场从“技术崇拜”到“商业务实”的残酷转向。
 
就在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挂牌前夕,新一轮行业围剿早已悄然上演。小鹏汽车宣布2026年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高德官宣入局,滴滴自动驾驶明确了2026年商业化时间表,哈啰出行则联合宁德时代、蚂蚁集团推出前装量产Robotaxi,并规划了万辆级的部署目标。
上市即破发,自动驾驶独角兽撞上商业现实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微博视频截图
 
这些新玩家大多自带产业背景和生态优势,直接将竞争门槛从技术演示拉高到了规模化制造与成本控制能力。
 
面对这种降维打击,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在招股书中强调的“技术领先性”,在资本市场上的说服力正在衰减。当下,投资者评估标准已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主要关注技术指标与测试里程,转向更看重“制造能力×运营网络×商业化进度”的综合实力。
 
当赛道从两家头部企业的竞争变为多方混战,纯技术型公司的融资吸引力难免大幅下降。小鹏可以依托整车业务的现金流,滴滴可以凭借出行平台的流量,哈啰可以借助其庞大的两轮车网络实现协同效应——这些生态化优势,是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难以在短期内构建的。
 
业务模式的分化在新竞争环境下也愈发明显。小马智行向“技术供应商”的转型,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百度、华为等巨头的挤压;文远知行坚持的“出行服务商”路径,则需直面滴滴、高德等平台的竞争。更关键的是,新玩家普遍采用“技术+制造+运营”的一体化模式,这让专注于单一环节的企业显得战略单薄。
 
暗盘破发、开盘遇冷,这些资本市场的短期反应,或许正是自动驾驶行业挤掉泡沫、回归商业本质的必经阵痛。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面临的,不仅是彼此间的技术路线之争,更是一场关于生存模式的终极考验。在行业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落地”的关键转折点上,这次双重上市的挫折,很可能成为自动驾驶行业告别技术崇拜、迎接产业整合的标志性事件。
 
关于我们:ICC鑫椤资讯成立于2010年,主要服务于炭素、锂电、电炉钢3大行业,是中国领先的专业产业研究和顾问公司。鑫椤资讯以研究为中心,提供媒体资讯、研究咨询、数据库和市场营销等解决方案。
鑫椤锂电专注于锂电池原材料、锂电池及其下游等相关产业链跟踪,对市场价格、行情动态等资讯的搜集与研究,常年跟踪行业内400多家生产企业,拥有完善的产业数据库。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定制报告,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鑫椤锂电以研究为中心,服务于行业企业、金融机构(一二级市场私募基金/券商/银行等)、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为客户提供的独特洞见、分析和资源,帮助客户高效决策,以实现高质量的业务增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市场报价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电话:021-50184981   电子邮箱:service@iccsino.com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商城路506号新梅联合广场B座21楼D  邮编:200122  沪ICP备20220242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