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机目标翻倍,市场空间打开
央视报道中特别提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了《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以上,这个发展目标将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今年以来,国内和国际市场对高质量储能设备的需求都出现了快速增长。
“这是多重利好叠加的结果。” 海博思创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张剑辉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指出,“从二季度开始,公司就进入满产满销的状态。我们对未来市场充满信心,一方面,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出台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明确,2027年底装机规模较2024年底实现翻番以上增长。储能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光储融合项目加速落地、算力中心对绿电比例要求提升、绿色矿山与油田的能源改造需求释放,这些新兴场景将成为推动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增长的重要力量。”
收益长期稳定,发挥在电力交易中的价值
央视报道指出,此次《专项行动方案》中还明确,将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力市场,加快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建设。目前,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多地都在探索如何多元化增加储能参与市场的收入,提升储能电站的运营效益。
张剑辉表示,当储能系统获得了独立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的资格,不仅为企业打开了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服务的新空间,新型储能的投资收益属性正逐步凸显,吸引越来越多资金涌入储能电站建设领域。
面对行业新机遇,海博思创全方位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据张剑辉介绍,“针对储能电站后期的运维服务和电力交易,基于公司积累的海量数据基础,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电站运行数据,海博思创可以多维度提升储能电站的效率、寿命、可靠性,真正发挥储能系统在电力现货交易中的价值。”
新型储能越来越受到资本的青睐。张剑辉分析,随着新能源需求的增长,峰谷价差、容量电价等模式的推进,这种 “低波动、可预期” 的收益特性,相对契合长期资本对风险可控、回报稳定的需求,推动社会资本持续入场。我们非常看好新型储能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的未来前景。
行业专家表示,这种多元化收益模式将为储能产业打造一个“储得进、放得出、能盈利”的健康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