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产业规模扩大,现有制度逐渐暴露出部分企业“挂名不实”或缺乏实际回收能力等问题。此次即将施行的“市场许可制+积分管理”,意味着白名单将由指导性政策转变为强制性监管手段,推动行业走向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
与此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今年2月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提出构建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全生命周期可追溯。今年5月,工信部召开专班会议,要求以法治与标准强化全链条监管,重点打击非法拆解与无证经营。6月,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等六部门又联合发布公告,自8月1日起放开符合标准的再生黑粉自由进口,为产业补充关键资源。
白春平介绍,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对原有报废机动车实施细则进行修订,核心内容之一是车电不分离,“现在很多拆车厂拿到车之后电池已经没有了,是个空壳,新政出台后,未来如果一辆新能源汽车没有电池的话是拿不到车辆报废证明的。”
此外,白春平还提到,未来政策还将明确电池生产企业、电池使用企业,以及回收企业各自职责范围,确保电池全生命周期来源清晰。
白春平表示,动力电池的回收,国家非常重视,突出问题导向,行业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动力电池以及搭载在新能源汽车上开始出口到全球各地,这些车辆的退役电池如何回流,成为国内新能源电池的关键原料?
白春平透露,目前中资环正在推进这一工作,将海外的资源进行回流,保障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关键矿产原料供给。
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于2025年8月18日起正式实施,明确要求电池制造商(包括在欧销售的中资企业)履行EPR责任,涵盖注册、建立回收体系、数据披露和担保金缴纳等环节。
同时,法规还提出了碳足迹声明、可追溯标签和严格的回收率指标:到2027年,钴、镍、铜、铅的回收率需达90%,锂需达50%。美国等市场同样提高了绿色准入门槛,对出口企业的碳排放和回收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可以预见,全球电池企业必须加快构建闭环回收网络,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
国内市场扩容,产业竞争进入深水区
据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已达60万吨,预计2025年将升至80万吨,到2030年或突破500万吨。庞大的退役电池资源,正吸引资本和企业加速布局。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8月,国内涉电池回收企业存量已达18.83万家,其中近四成成立于近三年,市场竞争加剧。从电池到材料,锂电行业头部企业不断加码布局。亿纬锂能则提出到2030年回收规模达400GWh的预测,并布局全球化跨洋网络与数字化溯源平台,计划2028年实现12万吨回收产能。
随着国务院将白名单制度升级为市场许可和积分管理,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正加快向法治化、标准化、数字化迈进。海外法规的趋严,也倒逼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同步提升回收能力和碳足迹管控水平。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拐点”,从粗放式扩张走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