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CVD工艺气相硅碳负极成为产业焦点
硅碳负极自 2024 年以来在消费电池领域快速渗透,并在动力电池场景逐步展开应用,部分头部厂商产品已呈现出供不应求状态。业内认为,随着CVD 法路线的普及,硅碳负极高膨胀率技术瓶颈有望突破,主流厂商产能将加速落地,2025 年或将成为硅碳负极放量元年。国内主流硅碳负极企业已实现了技术突破与工艺优化。
贝特瑞:第六代硅碳负极采用梯度碳包覆技术,能量密度2100mAh/g,膨胀率<20%,首效>90%,全球市占率70%,适配特斯拉4680电池、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等。
璞泰来:通过流化床CVD工艺实现硅烷均匀沉积,循环寿命突破1200次,首效88%,预计成本降至22万元/吨;安徽紫宸硅碳负极基地首批产能进入试生产状态(约 400 吨/年)。
杉杉股份:通过气相纳米化技术将硅颗粒缩小至纳米级,硅含量提升至15%以上,循环寿命超500次,获美日专利授权。
碳一新能源:首创硅表面集成碳纳米管技术,循环寿命提升至2875次(容量保持率91%),千吨级气相法产线获国际头部客户认可。
山东圣泉:通过规模化生产将树脂基多孔炭成本降至椰壳基的1.5倍以内,覆盖高端动力电池需求。
从初创企业的融资情况看,常州硅源新能材料有限公司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富华资本、高瓴资本等。 宸宇新能源宣布成功完成A轮融资。金硅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壹金新能源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此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大硅碳负极产能建设。华宜清创宣布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力合资本,进一步聚焦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硅碳负极多孔炭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头部企业通过CVD工艺优化、多孔炭结构创新及产业链协同实现降本增效。未来随着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和政策支持加码,硅碳负极有望全面替代石墨,成为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核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