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泽塔能源公司(Zeta Energy)锂硫电池采用碳管沉积锂金属负极
泽塔能源公司(Zeta Energy)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近日其首席商务官迈克尔・利特克(Michael Liedtke)就公司在锂硫电池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他表示,从项目启动之初,成本控制就是泽塔能源的核心驱动力,而硫元素价格低廉且储量丰富,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
不过,锂硫电池并非单纯的 “降本方案”—— 还有望将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一倍。泽塔能源的技术思路与莱滕公司(Lyten)、相干公司(Coherent)存在相似之处,三家企业均通过不同方式实现硫在正极中的固定。具体来看,相干公司采用亲电碳与硫结合,莱滕公司将硫储存于 3D 石墨烯中,而泽塔能源则使用他们所说的 “硫化碳”(sulfurized carbon)。
泽塔能源自主研发正、负极所需的活性材料,并将这些材料与商用液态电解质、隔膜组合成 “三明治” 式结构。利特克介绍,在正极制备环节,他们先将硫、聚合物与碳混合制成小颗粒,再对这些颗粒进行热解处理,“热解温度低于 400°C,时长不足 2 小时”—— 相比镍锰钴(NMC)正极通常所需的 700-900°C、10-20 小时热解条件,这是一项显著改进。他还指出,公司的技术与元素硫及硫化聚丙烯腈(S-PAN)等方案不同,但确实会使用聚丙烯腈衍生物。不过,泽塔能源的方案有其独特优势:可实现 40%-70% 的硫含量,而 S-PAN 方案的硫含量上限仅为 30%-40%。利特克解释道,在他们的设计中,“硫通过化学键与碳骨架结合…… 这样一来,电池循环过程中硫就不会流失到电解质中”—— 他所指的正是困扰锂硫电池发展的关键难题 “多硫化物穿梭效应”。谈及成本时,他提到炼油厂堆积如山的硫原料:“我们与当地供应商合作,对硫原料的唯一加工需求,就是用锤子敲碎最大的块状物。”
此外,该公司还在负极侧实现了技术突破: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铜箔两侧均涂覆上垂直排列的碳纳米管。泽塔能源对这些纳米管进行预锂化处理,最终制成锂金属负极。利特克(Liedtke)解释说:“但我们是利用这种 3D 结构来承载锂的。” 这些纳米管形成了一种类似 “森林” 的结构,但若近距离放大观察会发现,其内部 98% 的空间都是可容纳锂的空隙。利特克补充称,这些纳米管的重量非常轻,仅会使铜箔的重量增加约 2%,而且研究团队能够控制纳米管的高度及其排列密度。若排列过密,锂只会附着在表面;而当密度适当时,锂就能均匀地包覆在纳米管上。


泽塔能源开展了动态应力测试 —— 通过改变充放电速率,模拟车辆行驶中可能出现的各类不稳定工况。测试结果显示,电池经过 30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超过 90%。他们还意外完成了一项未预先规划的测试:一枚已充电的电池被误放在货架上,五个月后才被发现。令人意外的是,该电池的容量仅损失了约 0.5%。“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测试结果,” 利特克表示,“对于将车辆长时间停放在机场这类场景来说,这无疑是一大优势。” 此外,他们的电池在 - 20°C 低温环境下,容量保持率仍能达到 83%。利特克称,其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膨胀率仅约 2%,并表示这一数值是所有电池技术(包括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中最低的。
此次介绍中,关于能量密度的细节提及较少,但利特克透露,公司正致力于将目前所用的 50% 硫含量提升至 70%;达到这一目标后,电池能量密度有望达到 450 瓦时 / 千克级别。而此前,他们采用 20 安时多层软包电芯所实现的能量密度为 300 瓦时 / 千克,此次提升将是一次显著飞跃。
最后,利特克再次回到 “成本” 这一最初的核心驱动力上。泽塔能源已与斯特兰蒂斯集团(Stellantis)达成一项获得资金支持的联合开发协议,并为该集团进行了规模化生产成本核算(基于一座 40 GWh工厂的产能)—— 结果显示,电池成本可低至 50 美元 / 千瓦时,其中锂是成本最高的原材料。这一价格不仅大幅低于镍锰钴(NMC)电池,还能与磷酸铁锂(LFP)电池持平,甚至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