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钠离子电池行业在产能扩张、技术突破、市场拓展及资本运作等方面均有显著进展。从负极材料的多重产业化探索(竹基、磷碳)到无负极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从国内储能项目的规模化建设到国际市场的布局,行业正加速从技术验证迈向全面商业化。
一、重大产能项目逐步释放
容百科技:7月5日,容百科技宣布其仙桃基地6000吨钠电聚阴离子正极材料项目启动建设。该项目聚焦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正极材料,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先进产线之一,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进一步巩固容百在钠电正极领域的领先地位。
新阳润竹:7 月 21 日,新阳润竹(湖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 5.2 亿元的年产 3 万吨竹基硬碳负极材料项目获湖北通城县发改局备案。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计划 2025 年 7 月开工,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将生物基材料与钠电负极生产结合,预计全面达产后可形成规模化供应能力。
湖碳新材料:湖碳新材料科技(内蒙古)有限公司年产十万吨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项目备案获白云鄂博矿区发改委批复。项目总投资预计人民币20亿元,一期项目预计投资为2亿元,2025年-2027年负极材料产量预计为1000吨、3000吨、6000吨。
武汉新绿博恩科技:7月11日,年产10000 吨高容量钠离子电池磷碳负极材料建设项目获黄冈市发改委批复。项目总投资4.5亿元,分三期建设,拟于2025年12月开工。
二、技术突破与专利布局加速
隐功科技:无负极技术突破。7月15日,江苏隐功科技推出21Ah钠离子软包电芯及整包解决方案,采用无负极技术架构,能量密度达180Wh/kg,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 30%。该产品通过针刺试验,支持- 40℃低温运行,已与东盟车企达成战略合作,首批产品预计2025年三季度交付。
此外,隐功科技同步发布适配启停电源的30C高倍率18650电芯,拓展钠电在高性能场景的应用。
国钠能源:7 月 29 日,国钠能源科技(河北)有限公司申请 “基于高熵氧化物的钠离子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该技术通过优化球磨工艺与氧化煅烧参数,提升正极材料在空气中的稳定性,为钠电正极材料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新路径。
中伟新能源:宽温域钠电技术获突破。湖南省十大攻关项目"宽温域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研发"获湖南卫视专题报道,重点解决极寒环境应用难题,提升循环寿命与环境适应性
三、企业动态与市场拓展
1. 国内进展
海四达
1)7 月 23 日,普利特披露其控股子公司海四达钠星在储能、特种车领域批量交付订单,并中标国内最大规模聚阴离子钠电储能示范项目。
2)钠电固态化:在完成314Ah半固态电池批量交付的同时,宣布钠电固态电池研发项目进行中,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向量产转化。
雄韬股份:通过无锡电芯基地和扬州PACK基地实现圆柱/软包钠电芯、轻型动力电池的批量生产,产品应用于低速电动车、UPS备用电源及储能场景。
星空钠电:四川储能电站项目土建工程预计于 7 月中旬全面竣工。该项目规划装机容量 1GWh,作为园区共享储能设施,将为钠离子电芯、PACK 集成等配套企业提供储能服务,助力当地构建钠电产业生态。
众钠能源:7月19日,众钠能源与某全球领先的电动两轮车电控系统及整体解决方案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合作期内众钠能源将向该客户完成总量不低于5000吨硫酸铁钠正极材料的供应交付。
2. 海外进展
海四达:钠电产品已通过 UL、TUV 等国际认证,并获海外客户 1GWh 采购订单,覆盖住宅、工商业储能场景。
中科海钠:自主研发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1.1MWh电池簇正式交付德国大型能源企业,将应用于高性能集装箱式储能系统集成。产品已全面满足IEC62619(储能安全)、UN38.3(运输安全)、ROHS及REACH等严苛标准,为后续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必要的准入基础。
钠壹新能源:7月9日,钠壹工厂装卸货平台将一批钠离子储能电池及启动电池组发往西非,至此,这是国内继宁德时代之后的第二批钠离子电池出口,也是首批出口至非洲的钠离子电池组。
四、战略投资与政策支持
海四达:海四达钠星获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增资200万元,持股比例10%,借助政府平台资源加速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此举为钠电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提供了示范案例。
巴中市:四川巴中市同步成立钠电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产学研基地,并组建钠电产业联盟。联盟由佰思格、钠美新能源等16家企业发起,旨在打造"西部钠电产业基地"。政策支持:巴中推出"八个一"工作机制及政策包,强化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
全国储能工程大会:7月25-27日,第十届全国储能工程大会在兰州召开,设 “锂、钠、钾、镁、锌离子电池” 专题论坛。来自中科院、高校及企业的专家围绕钠电正极材料、电解液优化等议题展开研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根据鑫椤钠电智库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钠电池产量接近2GWh,其中超过六成来自储能领域。 2025 年 7 月,钠电行业呈现 “产能扩张提速、技术突破密集、应用场景拓宽” 的特点。随着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的持续加码,钠电有望在2025 年下半年进一步渗透储能、轻型动力、电动重卡等领域,成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