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极材料 » 正文

全球钴市报告:2024年过剩趋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19  来源:矿权资源网  作者:鑫椤资讯
摘要:国际钴业协会(Cobalt Institute)于近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钴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2024年供需过剩的局面已现缓和迹象,而到2030年代初,市场可能转向结构性短缺。   这一预测由基准矿物情报公司...
国际钴业协会(Cobalt Institute)于近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钴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2024年供需过剩的局面已现缓和迹象,而到2030年代初,市场可能转向结构性短缺。
 
这一预测由基准矿物情报公司(Benchmark Minerals Intelligence)完成,揭示了钴作为新能源金属的核心地位与复杂博弈。
 
非洲政策与东南亚产能的角力
 
全球钴供应正面临“双轨分化”。刚果(金)作为全球76%钴原料的供应国,其政策动向牵动市场神经。2025年2月,该国宣布实施为期四个月的钴出口禁令,直接导致国际钴价从九年低点反弹60%,现货价攀升至16美元/磅。这一政策不仅旨在缓解供应过剩压力,更凸显资源国对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刚果(金)正通过限制初级产品出口、推动本土精炼产能建设,试图从“资源输出”转向“价值留存”。
 
与此同时,印尼的镍钴湿法冶炼项目成为供应端新变量。凭借红土镍矿伴生钴资源,印尼的钴产量占比预计从2024年的12%跃升至2030年的22%。不少中资企业在此布局的高压酸浸(HPAL)项目,将在2025—2026年集中释放产能,新增钴供应量达1.8万吨/年。这种“资源+技术”的模式,或将重塑全球钴供应链的版图。
 
动力电池“降钴”与高端应用的崛起
 
尽管新能源汽车仍是钴需求的主引擎,但其内部技术路线已现分化。高镍三元材料(NCM811/NCA)的普及使单吨电池钴用量降至0.12kg/kWh,而磷酸铁锂电池市占率的回升(2024年达43%)进一步压制了动力电池领域的钴需求增速。
 
然而,全球电动车渗透率从2024年的35%向2030年的58%跃进,仍将支撑该领域钴消费量年均增长9%—11%。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电子与高端工业领域正成为需求“新势力”。2024年第四季度,钴酸锂正极材料采购量环比增长21%,主要受折叠屏手机、AR/VR设备等新品推动,其中单机钴含量较传统机型提升40%。
 
在航空航天领域,国产C929客机项目及军用发动机量产,拉动钴基高温合金需求同比增长25%,预计2030年该领域用量将突破1.2万吨。这类高端应用的利润率可达工业级产品的3倍,成为钴企突围的关键赛道。
 
短期扰动与长期均衡
 
政策干预与产能释放的节奏差异,加剧了钴价波动。2025年3月,长江金属钴价单周暴涨16%至24.85万元/吨,中间品CIF价更跳涨31%至10.5美元/磅。
 
然而,印尼新增产能的释放可能引发2026—2027年阶段性过剩,导致价格中枢回落至25—35万元/吨区间。
 
长期来看,欧盟要求2027年起电池使用30%本土精炼钴,倒逼中国企业加速海外冶炼厂建设,华友钴业芬兰基地、格林美印尼项目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从资源卡位到技术溢价
 
资本市场对钴板块的估值正从“资源规模”转向“产业链韧性”。市场对两类能力的重估:一是刚果(金)矿权获取与印尼冶炼产能的协同效率;二是超高纯钴粉(5N级)、四氧化三钴等高端产品的技术壁垒。
 
钴市场的未来,将是资源主权、技术迭代与地缘博弈的多重变奏。刚果(金)的出口禁令与印尼的产能扩张,构成供应端的“跷跷板”;动力电池的“去钴化”与高温合金的“高钴化”,则描绘需求端的“冰与火”。
 
关于我们:ICC鑫椤资讯成立于2010年,主要服务于炭素、锂电、电炉钢3大行业,是中国领先的专业产业研究和顾问公司。鑫椤资讯以研究为中心,提供媒体资讯、研究咨询、数据库和市场营销等解决方案。
鑫椤锂电专注于锂电池原材料、锂电池及其下游等相关产业链跟踪,对市场价格、行情动态等资讯的搜集与研究,常年跟踪行业内400多家生产企业,拥有完善的产业数据库。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定制报告,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鑫椤锂电以研究为中心,服务于行业企业、金融机构(一二级市场私募基金/券商/银行等)、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为客户提供的独特洞见、分析和资源,帮助客户高效决策,以实现高质量的业务增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市场报价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电话:021-50184981   电子邮箱:service@iccsino.com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商城路506号新梅联合广场B座21楼D  邮编:200122  沪ICP备20220242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