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湖北匠芯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高新区首家开工的硅碳负极企业,一期年产500吨项目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全面启动,计划2025年底启动二期建设,总产能将达3000吨/年。公司负责人杨士平表示:“我们专注于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用硅碳材料研发,目标是2025年实现产业化落地,推动区域形成从原料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凸显,产业链协同加速宜昌高新区围绕硅碳负极产业链上下游,已吸引六家龙头企业入驻。
除银硅科技、匠芯新材料外,晟皓电子级硅烷及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总投资56亿元)、洛阳联创锂能科技新能源电池硅碳负极项目(投资10亿元)均在年内陆续开工。高新区招商投资有限公司罗杨博士指出:“我们正以行业领军企业为引领,打造全球一流的硅碳负极产业园区,计划到2030年实现年产能15-20万吨、产值600亿元。”
硅烷原料保障方面,白洋工业园已形成硅烷产能“双保险”:和远气体年产6万-8万吨硅烷项目投产,晟皓电子级硅烷项目规划产能1.5万吨。这一配套优势为硅碳负极材料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坚实基础。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驱动产业化进程硅碳负极材料因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石墨的10倍),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核心材料。当前,CVD法硅碳负极凭借克容量1800-2000mAh/g、循环寿命超1000次的技术优势,成为主流方向。国内头部企业如贝特瑞、璞泰来已实现小批量供货,而银硅科技、匠芯新材料等新锐企业则通过工艺创新(如流化床设备国产化、多孔碳材料降本)加速成本下降。
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硅碳负极价格将降至8-12万元/吨,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元。随着800V高压快充车型普及(2025年渗透率超30%)、固态电池商业化(2027年装车)及消费电子升级(AI手机、XR设备),硅碳负极在动力电池、储能、3C领域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