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报告期公司负极材料主营业务收入 512,905.97 万元,同比增长 41.38%,公司全年实现销量 97,242 吨,同比增长 54.48%;公司石墨化加工实现营业收入 100,949.18 万元(含内部销售),同 比增长 24.60%。具体经营情况如下:
(1)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内头部动力电池厂商配套车型 逐步向中高端渗透,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受益一体化战略布局及中高端的产品定位,全年负极产能保持满负荷生产,各系列产品均价整体保持相对稳定,但鉴于动力类负极材料出货量及占比持续 快速提升等结构性因素,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平均售价有所下降。
(2)报告期,下游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带动上游负极原材料石油焦、针状焦价格上涨,因地 方政府控能耗、限电等因素导致石墨化产能扩张与产量提升速度低于市场需求,叠加煤炭价格上 涨推动电价上涨,国内石墨化外协加工价格不断提高,负极材料企业普遍面临较大的成本上行压 力。公司受益前期一体化的战略布局,在石墨化、碳化等关键环节的自供率行业领先,通过导入 高效节能生产工艺及规模化制造降低单位产品电耗,竞争优势显著,前期通过锁定部分原材料的 供应和石墨化外协产能,后期与下游客户通过协商成本共担机制上调了部分产品价格;上述内部 配套能力、工艺改善与经营努力,综合应对了成本上升的压力,公司负极材料产品保持了良好的 单位盈利能力。
(3)公司加速推进自身配套产能建设进度。截至本报告期末,江西紫宸 6 万吨前工序产能 扩建项目已建成投产,内蒙紫宸兴丰二期 5 万吨石墨化产能已通电试产,四川紫宸 20 万吨负极材 料一体化项目已启动,其中一期 10 万吨进入实质建设阶段。随着公司新建产能逐步投入运营,负 极材料的全工序一体化产能配套更加完善,2022 年公司负极材料有望继续呈现产销两旺的格局。
1、全面加快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布局
(1)加快负极材料产能建设,江西紫宸前工序产能扩产项目、内蒙紫宸兴丰二期 5 万吨石墨 化产能项目均已建成投产;四川紫宸 20 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已经完成了可研、 立项、设计规划和能评等前期工作,为 2022 年底一期 10 万吨一体化负极材料的投产奠定了基础。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已经形成年产 15 万吨以上的负极材料有效产能,其中包括 11 万吨石墨化 加工及 10 万吨碳化加工配套产能。
2、新工艺、新产品研发与推进
负极材料方面:为顺应动力电池市场对快充、高性价比产品的需求,公司进一步加快了以沥 青焦、石油焦和其它低成本原料的负极材料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探索负极材料造粒、包覆、碳 化环节的新型工艺和稳步推进新型连续生产设备的应用,以期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降低负极材 料的单位生产能耗及单位投资强度;积极推进纳米硅中试线的研发创新,加快新一代硅基负极产 品研制,并在纳米硅碳、硬碳、软碳、锂金属负极等新兴技术路线方向上进行预研,为下一代量 产的主流负极产品奠定技术和工艺储备。
在负极材料领域,经过多年的技术迭代、产学研合作及下游电芯厂商的联合研发,公司具备 了行业领先的技术与研发优势,拥有具有丰富的材料和电化学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的新老技 术人才梯队,具备迅速响应客户对不同应用场景、不同特性要求的产品研发实力。多年来,公司 主要产品以高容量、高压实密度、低膨胀、长循环、快充等特性占据全球中高端数码和动力电池 领域的主流地位。为继续保持公司负极材料技术的领先优势,公司以负极材料研究院为依托,在石墨材料方面 持续进行研发,并充分应用前沿科学技术,提前布局新型材料研发领域。在石墨负极原材料环节, 开展了焦炭显微结构性质、沥青族组分和流变性等基础研究;在工艺环节,通过对颗粒大小设计、 整形、表面改性等新工艺开发实现了负极材料快充性能提升;通过高效节能新型负极生产设备的 开发和应用降低负极材料单位能耗及单位投资,提高产品稳定性、收率和人效;新增大量的中大 型仪器如激光共焦拉曼光谱、场发射电子显微镜、离子束研磨、孔径分析仪等对材料进行更深入 的微纳米尺度研究与分析,同时扩充单片电芯和全电池制作与检测能力,深入分析负极材料结构、 工艺与电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确保新产品顺利开发提供了有力保证;在新产品研发方向上, 公司将继续加大高倍率快充负极和动力领域低成本负极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在新兴技术路线领域, 第一代氧化亚硅材料已进入量产导入阶段,高首效氧化亚硅和高容量纳米硅碳等新一代硅基产品 的技术开发已基本完成,并在多孔硅、硬碳、软碳、超理论容量石墨、锂金属负极等新型负极材 料技术方面进行了预研和探索。在石墨化环节,公司已经掌控有全球最大规模的负极材料石墨化窑炉和国内领先的特高温加 热技术,报告期内通过对物料装炉容量提升、厢式炉改造、以及对送电曲线、冷却数据、成品灰 分、石墨化度、振实等多方数据的比照,不断实现技改优化,进一步降低产品单位耗电量,降低 物料转运时运输燃油消耗,在加强产能提升与成本管理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