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有人仍然忘不了比亚迪汽车是模仿起家——
面对这一“尖锐”问题,王传福毫不回避:“早期的时候这样,很正常。当然,学习完了以后,就必须创新。比亚迪在新能源车上面造就了核心的东西,电池、电机、电控技术都是全球领先,没有领先的技术,就做不到全球第一。”
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从模仿到全球第一——2015年摘取全球新能源车销售量桂冠,偏居深圳坪山的比亚迪究竟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这家以“成就梦想”为宣言的企业和被外界称为“技术狂人”的创始人王传福究竟有着怎样的梦想?比亚迪的成长又和深圳这块土地有着怎样的联系?
“比亚迪在新能源车上造就了核心的东西”
问:有人说,比亚迪汽车靠模仿起家,过去几年开始建设品牌,但是电池研发能力是真是假不清楚,是这样吗?
答:说这样的话,正常。我们原来不懂车,早期造车时难免请教、借鉴、学习。日本当年造车也是学习美国福特,大家早期阶段不都是这么走嘛,只要专利上没有问题就行。我们即使参考一些车型做设计,也从来没有受到过专利上的指责,这一点我们比较遵守商业规则,否则怎么去借鉴?
学习完后,就必须创新。比亚迪在新能源车上造就了核心的东西,电池、电机、电控技术都是全球领先。没有领先的技术,你就做不到全球第一,去年就不可能卖到6万多辆电动车。奔驰找比亚迪合作,也是看中了比亚迪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
2016年上半年,我们的销量也是全球第一,未来三年希望保持。
“10年前我们说做电动车,没人相信”
问:比亚迪为什么那么早做新能源车?
答:比亚迪比较早做新能源车,因为传统车市场成熟得不能再成熟了,产业仍然很好,但因为事关环保、石油安全、全球气候变化而受到质疑,这三点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动力。
10年前我们说做电动车,没人相信。我们那时开始大量投入,不过说到底还是因为国家出台新能源汽车指导政策,推动行业出现转机,汽车业迎来了电动化革命。
“1.3%的更大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拐点”
问:新能源车销售情况怎么样?
答: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3万辆,占当年所有车辆销量的1.3%,比过去增长了好多倍,有井喷之势。当然,1.3%的更大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拐点。很多时候,一个新生事物从零到1%也许花10年,从1%到10%就只要花5年,电商就是这样走过来的。10年前,谁能想到从网上买东西?
比亚迪电动车2015年卖了6.2万辆,占全球11%的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尼桑大概5.5万辆,特斯拉5万辆。2016年上半年,比亚迪仍然保持这个市场份额,全年预计达到12万辆,依然保持老大地位。
“我们可不是抢人饭碗、抢市场,而是没有竞争者”
问:夺冠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新能源车补贴吧?
答:到2020年,财政补贴肯定就没了。关键是要把产品做好,符合国家政策导向,老百姓又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判断意义特别重大。比亚迪这几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个判断的高瞻远瞩。去年比亚迪的红色电动双层大巴进入英国。红色双层大巴是英国的象征,但是英国没有这种电动车,我们有,就填补了它的空白。我们可不是抢人饭碗、抢市场,而是没有竞争者,到今天都没有。
大家知道燃油公交大巴污染严重,耗油、噪音都很大,我就想能不能先把燃油公交车换成电动车。因为它是固定路线、固定区间,运营时间又长。如果把燃油公交车换成电动车,既推动产业,改善民生,又减少石油消耗,一举多得。
5年前,我们在深圳推出电动大巴,很多人都不相信,摇着头问:行不行啊?电池会不会爆炸?一年后能量会不会衰减?用了3年后,国家出台了鼓励发展电动大巴的补贴政策,甚至把燃油大巴的油补拿掉,倒逼运营商换电动大巴。
“要有很强的技术,才能看得远、看得深”
问:这说明比亚迪比别人看得远?
答:要有很强的技术,才能看得远、看得深。我们有1.5万名工程师,夜以继日地研究中国或者世界所需要的技术,研究各种技术方向,如新能源技术、太阳能技术。
比亚迪的宣言就是“成就梦想”,梦想有三个,发展太阳能、储能和电动车。
第一个梦想是发展太阳能。人类真正用化石能源只有250年,差不多用了地球上一半的化石能源。假如不改变现在的消费方式,250年后所有的煤、油将消耗殆尽,这不是危言耸听。比亚迪就是要用太阳能技术来改变。太阳能是用之不竭的能源,也是最公平的能源之一。随着技术发展,太阳能价格将大幅降低,发展前景很好。
第二个梦想是储能。电动车实际上就是一个微型储能电站,把这种微型储能电站做大一点,就是储能电站。以后,城市里面每个楼宇都能分布式储能。
第三个梦想是继续发展电动车。以前中国汽车为什么大而不强?因为没有核心技术,但在电动车方面,比亚迪有核心技术,有竞争力。
“新能源车就是一条‘大鱼’,10年前我们就开始‘养’”
问:您说,比亚迪1.5万名工程师做了很多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就像一个鱼池有很多鱼,市场需要就捞一条出来。能否举个例子?
答:新能源车就是一条“大鱼”。10年前,没人相信电动车时,我们就开始“养”,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依然坚持,不放弃。比如股东说你“烧”了这么多钱,分红少了,有争议,这就是困难。我们坚持,不放弃,因为我们认为中国有石油安全、空气清洁、气候变暖三大问题必须直面。北京3年前的大雾霾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环境意识,生态文明建设也写进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有这样的大环境,干新能源车这个事业有风险吗?所以,有人质疑,我们仍然坚守。
“当资本、技术与市场碰到一起,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问:这条“大鱼”会养多大?
答:看看中国高铁,就明白当资本、技术与市场碰到一起,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技术上,比亚迪有1.5万名工程师;资金上,比亚迪市值现在是1500亿元;再加上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当这三者作用在一起,什么都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