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在全球明确提出“不起火、不爆炸”的硬性安全标准,并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对锂电池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锂电池隔膜作为锂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在提升锂电池安全性能上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因“起火风险”召回的新能源汽车高达38.07万辆,其中74%(28.3万辆)直接涉及电池问题。在当年超过30起公开报道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中,多数源于车辆碰撞导致的隔膜机械损伤,进而引发电池内部短路与热失控。
“起火的核心诱因是短路,而隔膜作为隔绝正负极的物理屏障,其强度与热稳定性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恩捷股份全球研究院李玉民博士在第八届先进电池电解质/隔膜材料技术国际论坛暨第三届固态电解质技术与市场发展论坛上指出,“在电池向高能量密度发展与4C+超快充技术普及的趋势下,隔膜面临性能与安全的双重挑战。”
隔膜安全困局:基膜创新成破局关键
长期以来,隔膜创新聚焦于功能性涂层改良,在提升耐热性、浸润性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18-2023年间全球申请的锂电池隔膜专利中,涂层技术占比高达72%,而决定隔膜基础性能上限的基膜核心创新仅占18%。
但这也导致锂电池行业长期深陷“安全-能量-寿命”的不可能三角——加厚涂层提升安全性,但牺牲能量密度;追求超薄设计提高能量密度,却削弱安全性和循环寿命。创新资源的结构性失衡,折射出基膜研发的深层次技术壁垒。
“基膜是隔膜的骨架,如同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性能天花板。”李玉民博士强调,“隔膜创新必须回归基膜创新,这是恩捷提出的核心研发理念,也是打破行业安全瓶颈的全新之路。”
基膜创新远非易事,需攻克三大技术壁垒:一是高分子结晶取向精密控制,影响隔膜的机械强度与孔隙均匀性;二是微孔结构纳米级调控,关乎离子传导效率与自关闭特性;三是拉伸工艺稳定性,决定大规模量产的一致性与良率。
这些底层突破往往需要超过1年以上的研发周期和上亿元级投入,技术门槛之高令众多企业望而却步,“能否攻克基膜”成为检验企业真正技术实力的试金石。
基膜革命:恩捷股份构筑三维安全护城河
作为全球隔膜龙头,恩捷股份早在2016年便前瞻性布局基膜底层创新,持续攻克高难度基膜研发课题,并形成了一系列科研技术成果,构筑了领先的技术优势。
其核心突破在于分子链层级的结构再造。创新性的在分子链中嵌入特殊功能键,使分子链线性结构升级为稳固的三维立体网络,实现“极薄厚度、超高强度、超低热收缩”的协同突破,这一革命性设计带来性能质的同步飞跃,对电池的寿命、安全性和可靠性意义重大。据悉,恩捷股份高安全基膜产品破膜温度从150℃提升至230℃,安全窗口也从10℃拓宽至90℃,且破膜面积百分比较常规隔膜降低约60%。
“隔膜越薄,电芯能量密度就越大。但隔膜薄至5μm时,传统隔膜强度会显著降低。”李玉民解释,“恩捷股份的5μm基膜针刺强度达到550gf以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极致轻薄下仍保持超高强度,为电池安全提供了双重保险。” 作为全球锂电池隔膜龙头企业,恩捷股份能够啃下基膜创新这块“硬骨头”,得益于其构建的全球化研发引擎,这支来自国内外的硕士、博士组成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技术创新,对配方与工艺进行双重突破,为液态电芯提供兼具高安全、高倍率与高耐热的解决方案,推动行业安全标准升级。其湿法隔膜双向拉伸工艺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叠加其首创的在线涂布技术,能够进一步优化基膜品质和一致性,并且提升生产效率。
产品矩阵:打造多层次安全防御体系
基于基膜核心突破,恩捷股份已构建完整的高安全隔膜产品生态。在本次论坛上,李玉民博士详细重点介绍了恩捷股份基于高安全性能最新研发的的基膜及涂布隔膜产品。
在基膜技术方面,恩捷股份在CIBF2025上发布了X系列高安全基膜,目前已覆盖5μm/7μm/9μm等不同厚度。
在涂层强化方面,恩捷股份研发的陶瓷耐热隔膜、芳纶涂布隔膜、纳米纤维类耐热隔膜等具有耐高温、高强度和快浸润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电池热失控带来的危险。此外,针对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产气难题,恩捷股份也开发出抑制产气涂层隔膜。
完善的产品矩阵实现了安全性能的模块化组合,不仅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还可针对不同电芯设计需求提供定制化安全解决方案。
随着2026年新国标实施临近,隔膜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基膜底层创新将成为竞争主轴,具备基膜自研能力的企业将重构供应链话语权,基膜+涂层自研方案将成高端电池标配。
当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驶向TWh时代,锂电池安全已成为不可妥协的底线。恩捷在基膜领域的突破证明,安全与性能可以协同进化——更薄的基膜带来了更高能量密度,而分子层面的创新则让这层“薄膜”变得更为安全,为行业提供了全新范式。
这场始于分子键的“基础科学革命”,正在重塑锂电池安全边界。正如李玉民博士所言:“基膜创新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当下的安全焦虑,更在于为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未来打开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