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负极企业出货量
贝特瑞: 43.78万吨
杉杉: 33.95万吨
中科电气: 22.57万吨
尚太科技: 21.65万吨
璞泰来: 13.2万吨
翔丰华: 6.88万吨
索通发展: 4.38万吨
内蒙斯诺: 2.65万吨
1.贝特瑞
贝特瑞发布了2024年年报。报告期内,贝特瑞实现营业收入142.3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9.3亿元;总资产333.47亿元,同比增长13.49%;净资产122.27亿元,同比增长5.67%。2024年,公司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展现强大的经营韧性和市场竞争力。据介绍,2024年全球新能源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面对行业价格战白热化、产能过剩加剧、技术迭代加速的三重压力下,贝特瑞抓住了产业调整期,提升产业链整合与优化能力,扩大市场、供应链、生产和品质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负极+正极+先进新材料三大业务板块,从“负极”开拓领域,从“正极”进入高端,从“先进新材料”创新驱动,不断巩固自身的行业龙头地位。
负极材料销量再创新高,连续十五年全球领先:2024年的新能源材料行业堪称"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全球负极材料产能突破200万吨,同比增长35%,但需求增速仅为20%,行业平均开工率不足60%,价格同比下跌30%;另一方面,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加速商业化,硅基负极、高镍正极等材料创新进入深水区,华为、宁德时代等巨头纷纷加码专利布局。
在此背景下,贝特瑞凭借其技术领先和产业链布局完善的优势,连续十五年保持负极材料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地位。2024年,随着印尼首个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生产基地的建成投产,公司负极材料总产能跃升至57.5万吨,全年销量突破43.78万吨,同比增长20.97%,实现营收106.92亿元。2024年全球人造石墨材料的出货量是192.38万吨,其中中国以191.08万吨的供应量占据全球市场 的绝对主导地位。贝特瑞人造石墨出货量突破 34.5万吨 , 展现了公司在人造石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与技术产业化优势.贝特瑞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实现差异化竞争,公司最新研发的T石墨负极产品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已形成显著竞争优势,具有6C快充能力、超长循环寿命及高低温性能,已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
2.杉杉股份
2024年公司负极销售量33.95万吨,销售量比上年增加28.44%。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业务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86.36亿元,净利润6.59亿元,其中负极材料业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依托研发创新强化产品力、持续深化核心客户合作关系,实现销量同比大幅增长,同时通过加速释放云南一体化产能、优化产品结构、降本增效等积极举措,推动盈利水平同比显著提高;偏光片业务持续巩固全球领先地位,通过核心技术专利布局、高端产品研发突破、原材料国产化率提升,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
公司人造石墨产品以下游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实现新技术、新产品的突破。如高能量密度6C超充动力用负极材料已供应国内头部客户、 数码用6C+极限快充负极材料已供应数码电池行业头部客户、动力用二代长寿命人造石墨和3C快充硅匹配石墨已量产等,筑牢快充技术领先地位。
3.中科电气
2024 年,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实现营业收入558,104.99万元,同比增长 13.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302.27 万元,同比增长 626.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4,532.21 万元,同比增长269.37%。本报告期,锂电负极板块实现营业收入519,259.52 万元,同比增长 14.91%;实现负极材料出货量22.57万吨,同比增加55.66%。
报告期内,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大、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加之 2024年高压快充车型密集上市带来的需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出货量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同时,受负极材料行业产能结构性供需矛盾,行业竞争激烈影响,负极材料价格持续下探,盈利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在此背景下,公司稳步推进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建设,优质产能加速释放;抢抓快充类和储能类负极材料增量市场机遇,相关产品出货量显著上升;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着力推动优势产品迭代升级以及前沿产品开发应用;深挖潜力重点客户以及储能电池领域客户,全力拓展国际市场,报告期内,获得海外某国际知名车企旗下电池子公司定点,并成功开发韩国三星SDI 等国际客户;加强供应链管理,直接与中国石化炼油销售公司等优质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石油焦等关键原材料的源头直采;持续优化管理架构,推进精益管理,提升成本管控和风险识别能力;实施国际化战略,规划首个海外工厂,抢抓海外供应链构建过程中的发展机遇。
4.尚太科技
2024年,公司实现负极材料销售量21.65万吨,较2023年同比增长 53.65%,在行业价格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核心盈利指标逆势增长,实现了较好的业绩表现: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29亿元,同比增长19.10%,其中负极材料销售收入47.07亿元,同比增长25.97%。
公司是最早由石墨化受托加工企业向前后端工序扩展转型而成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全部工序一体化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之一,目前已成为业内规模领先的以自建石墨化产能为核心,能够涵盖原材料预处理、造粒、 石墨化、炭化、成品加工等工序,全部自主完成、实现一体化生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企业,一体化产 能尤其突出。得益于先进的装备工艺技术、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高效的基地布局、生产管理效率和较强的产 品开发能力,公司拥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近年来,公司的石墨化自供率、一体化产能规模和综合成本优势均 位居行业前列,且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公司作为负极材料领域的主要厂商,是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龙头宁德时代负极材料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同时公司也是国轩高科、远景动力、蜂巢能源、宁德新能源、雄韬股份、万向一二三、欣旺达、瑞浦兰钧、中兴 派能等业内知名锂离子电池厂商的供应商。
报告期内,在前期工艺积累和生产实践基础上,公司开发并批量供应具备高倍率性能(≥4C),支撑 “快充”性能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品,伴随相关市场需求的突破式发展,公司相关产品产销规模大幅提升.具备高能量密度,有效辅助储能电池提高应用效率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有所突破.公司积极践行差异化产品战 略,主动进行产能调节,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成熟产品市场白热化竞争导致的“价格战”对公司盈利水平的不利影响,推动公司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在整体价格水平继续下降情况下业绩表现逆势增长。
5.璞泰来
受行业产能短期供求错配的影响,负极材料价格继续下行,叠加欧洲方面需求仍不及预期,公司合理安排产品的供销,适当减少和控制部分低价产品的出货,从而确保健康的现金流水平,故负极材料出货量下降至13.2万吨,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公司2023年负极出货量为15.53万吨.公司针对中高端客户定制化的负 极材料产品较多,库存消纳持续,产品价格下滑过程中公司进行了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客户产品结构及原料属性的变化使公司原有的生产工艺成本及收率面临一定挑战,叠加高价存货因素,导致公司负极材料产品毛利率处于较低水平。公司在优化升级各工段原料预处理工艺的同时,重点对石墨化环节进行技改,单吨电耗和单吨成本有望大幅下降。随着工艺降本措 施的逐步实施,高成本库存的消纳压力减少,2025年公司负极材料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改善。在四川紫宸先进产能建设方面,一期10万吨产能在2024 年已部分建成投产,其小批量 试产产品已符合客户要求,各类性能指标已达到预定水平,生产效率与产品良率得到明显提升。 四川紫宸二期10万吨产能目前已基本完成厂房建设,将于2025-2026年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择机投 产。通过先进产能的建设、多样化的原料和工艺降本方案,公司将以差异化的产品、稳定可靠的 品质服务国内外一线电池客户。
6.翔丰华
翔丰华(300890)公布2024年年报,公司营业收入为13.9亿元,同比下降17.7%;归母净利润为4955万元,同比下降40.2%。
2024年公司负极销售量为68851吨,同比增长11.13%.由于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负极价格大幅下降,公司扩大优质大客户的供货份额,加速推进德国大众等新客户的批量供货,努力开拓国际动力电池巨头,提升公司知名度和竞争力,持续优化公司客户层次结构。公司持续拓展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为来年的市场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公司积极开拓韩国 SK on、日本松下等动力电池厂商。
7.索通发展
2024年,公司预焙阳极产量 326.45万吨,同比增长10.25%;销售预焙阳极 331.69万吨,同比增长 11.35%,其中出口销售 90.01万吨,同比增长 34.30%,国内销售241.68万吨,同比增长4.69%;锂电负极产品产量 5.41 万吨,同比增长82.77%,销售锂电负极产品4.38万吨,同比增长 65.91%;电容器产品产量16.38 亿支,同比增长15.39%,销售电容器产品15.06 亿支,同比增长14.68%;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72亿元,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52元/股。
8.内蒙斯诺
负极材料销售量较上年同期增长 34.91%,生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 38.39%,主要是因为所提供的负极材料产品质量稳定,获得客户高度满意及信任,主要客户对公司增加了采购订单。石墨化加工销售量较上年同期增长270.99%,生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 378.57%, 主要是湖北斯诺石墨化车间投产,石墨化代加工产能提升,对外提供石墨化代加工业务增加。
经过长期建设和技术持续改进,内蒙古斯诺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全工序生产装备设计和工艺技术水平方面得到较大提升。原材料预处理方面,引进国内先进的辊压磨、机械磨,显著提高了加工收率和产品技术指标;复合造粒方面,对进、出料系统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显著提高了设备效率和产品的一致性和合格率;高温炭化方面,建成全自动化的辊道窑生产线,并开发出适用于不同性能产品的温度曲线和生产工艺;石墨化方面,提升装炉量,提升石墨化加工效率,优化送电工艺降低生产成 本,在产品合格率和实收率方面在行业里有较高知名度。报告期内,公司在湖北省随州市投建的有多项工艺设计优势的新能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中的 2.5 万吨产能已于 2024 年第 4 季度全线投入试产,并已足量释放产能,有效增强了公司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