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极材料 » 正文

新正锂业:专注锰基正极材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6-28  来源:ICCSINO  作者:鑫椤资讯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在电子产品及动力汽车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极材料的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从正极材料的分布情况来看,日本占据了全球较大的市场份额,而中国在全球市场占比并不高。...
    近几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在电子产品及动力汽车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极材料的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从正极材料的分布情况来看,日本占据了全球较大的市场份额,而中国在全球市场占比并不高。因正极材料牵涉到电池品质,而国家又在大力提倡并推广电动车,近年来,更多电池厂商采用内制或向特定供应商购买的方式取得正极材料,导致整个市场大者恒大的态势越演越烈。
  青岛新正锂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正锂业”)作为国内比较知名的正极材料生产商之一,是专业生产高端改性尖晶石锰酸锂和镍钴锰酸锂三元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采用独特的制备工艺,自行设计和装配了先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在国际上首次大规模化生产微米级单晶颗粒改性尖晶石锰酸锂和镍钴锰酸锂三元系正极材料。
  除此之外,公司还拥有完善的研发和检测体系,建立了材料研发测试实验室、材料中试车间、规模化生产线以及18650锂离子电池试制中心。
  目前,公司可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成熟可靠的正极材料使用工艺方案。
  近期,本刊记者就正极材料的相关问题采访到了新正锂业总经理孙玉城博士。
  新正锂业在今年四月份完成四千万的融资计划,这笔资金除了扩充产能、补充流动资金还有其它的计划吗?
  孙玉城:这次所融资金主要用于扩充产能和补充流动资金,此外,部分资金还会用于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完善品质控制以及推动新产品的开发。
  对于人才,公司需要做出多方面的考虑,在人才培养这块我们必须得花功夫,而提高员工薪资待遇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在人才培养上面解决很多问题。
  除此之外,这部分资金还将用在品质控制和对新产品的研发上面。特别是品质控制方面,在这方面毋庸置疑我们一定要做好,其余的资金我们会用在新产品的研发上面,这是新正锂业近期发展的一个规划。
  在“2012高工新兴产业技术与投资大会论坛”的演讲中,您对几种正极材料做了比较,从综合角度来考虑,您认为哪一种正极材料在未来市场最大?
  孙玉城:我认为未来镍钴锰三元材料会占有最大市场份额。因为三元材料是这几种正极材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并且可以通过改变镍钴含量、提高充电电压以及优化制备工艺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其比容量和压实密度,因此其能量密度提升的空间较大。
  此外,三元材料的应用领域也比其它几种材料更广泛,既可以取代钴酸锂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也可以应用于动力型锂电池中。
  在长寿命高可靠性改性锰酸锂的开发和应用上面,请问您认为还需要做怎样的改进?
  孙玉城:目前,市场上对我们改性锰酸锂产品的性能基本上都比较满意,主要的问题是价格还处于较高的水平。下一步,我们在进一步完善品质保证的基础上,通过成本的有效控制来降低产品价格,满足客户的成本要求。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统计,去年我国正极材料总产值约45亿元左右,请问锰酸锂和镍钴锰酸锂占多大的市场?新正的市场份额又有多大?
  孙玉城:目前从销售额上来说,我觉得钴酸锂和镍钴锰三元材料应该占据主要份额,在这两者之间,钴酸锂应该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锰酸锂在我国目前主要用于中低端电子产品和电动自行车中,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系统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尽管国际上动力型锂电池正极材料一直是以锰酸锂和三元为主。
  新正锂业过去几年一直以开发和产业化改性锰酸锂为主,主要应用于动力型锂电池中,最近我们产品在高端电动自行车中也有一些应用。从去年底开始,我们将镍钴锰三元材料的市场开发作为一个重点,目前国内外许多主要锂电池厂家都在利用我们的三元材料做测试和试开发,目前的产量还不是很大。
  国内锂电正极材料的竞争在日益加剧,国内做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厂商也有很多,相比而言,新正锂业有哪些竞争优势?
  孙玉城: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特别是锰基正极材料——改性锰酸锂和镍钴锰三元材料。新正锂业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创新性的技术和领先的产品性能。
  锰酸锂存在的高温循环与储存性能差的缺陷,始终是锰酸锂在动力型锂电池上使用的最大障碍。我们通过自主开发的新型前躯体技术制备出锰铝复合氧化物,解决了锰离子和铝离子在原子水平面分布不均的问题。
  使用三维自由烧结技术,制备出具有完整晶体结构以及比表面积更小的微米级单晶一次颗粒改性锰酸锂。经过相关电池公司的测试,其循环寿命可以达到3000次以上(容量保持率接近80%),完全可以满足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要求。同时,高浓度铝离子的掺杂改性以及完整晶体结构的微米级单晶一次颗粒使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而镍钴锰三元材料是我们公司的另一个重要产品。镍钴锰三元材料具有比容量较高和成本较低的优势,然而经过十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代掉钴酸锂成为小型电子产品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流,主要原因是其压实密度较低,进而使三元材料电极能量密度低于钴酸锂。
  通过采用创新性的镍钴锰三元材料制备技术,首次在国内外合成具有类似于钴酸锂的微米级单晶一次颗粒镍钴锰三元材料,使其在电极加工性能、振实密度、压实密度以及晶体结构完整性等方面有了显着提高,其电极能量密度已经超过钴酸锂的水平。
  据了解新正锂业目前已有技术获得了专利,请问这些技术专利优势主要体现在哪里?
  孙玉城:我们申请的发明专利有三项,有些技术不适合申请专利,只能作为公司专有技术加以保密。
  公司的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前躯体的制备和高温烧结两个方面。由于锰和铝元素的性质差异,利用我们已知的前躯体化学反应体系无法大规模制备出复合锰铝氧化物或者氢氧化物前驱体。我们通过多年的探索,发现了一个新的化学反应体系,可以稳定地规模化生产出锰铝复合氧化物前躯体,解决了锰酸锂的彻底改性问题。
  而通过烧结技术的创新,使其可以生长出微米级单晶一次颗粒,让它具有更加完整的晶体结构和更高的结构稳定性。镍钴锰三元材料的技术创新和改性锰酸锂有异曲同工之妙。
  电池事故频发,请问您怎么看待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问题,你认为造成电池安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孙玉城:磷酸铁锂从热力学上来说是目前安全性最好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电池在做过冲、针刺以及热冲击等安全性试验时,都有着良好的安全性表现。但在正常充放电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铁的溶解以及单质铁在负极上的析出。负极上析出的单质铁枝晶很容易刺穿隔膜引起电池微短路,从而导致电池过热,甚至引起燃烧事故。
  究其原因,存在三种可能性:首先,磷酸铁锂制造时所需要的强还原性气体有可能将铁离子还原成微量的单质铁,这种单质铁是最容易在充放电过程中溶解和在负极上析出的;其次,固相反应的缓慢性和不彻底性使其可能存在的微量氧化铁也会在电池长期使用过程中造成铁的溶解,以及负极上单质铁的析出造成电池短路;最后,纳米化的磷酸铁锂颗粒从动力学上来说本身的结构稳定性较低、化学活性较高,在充放电循环时,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铁的溶解也会加剧,存在发生短路使电池过热或者燃烧起火的可能性。
  就去年正极材料发展的情况来分析,请你预测一下未来正极材料毛利率的走向?
  孙玉城:目前钴酸锂和普通锰酸锂这种没有多大技术门槛的产品,毛利率已经很低了,有些公司甚至已经出现亏损的情况。由于钴酸锂存在被三元材料取代的趋势,因此其市场份额会不断降低,其毛利率会也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镍钴锰三元材料既可以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也可以在动力型锂电池中使用,如果钴价格上涨,其毛利率将会走低。
  未来,新正锂业是否会开拓其它的领域?
  孙玉城:我们一直将锰基正极材料作为公司研发的方向,目前我们一直在关注和研究层状富锂高锰类正极材料,如果时机成熟,我们将推出该类产品。
  最后请您预测一下整个锂电行业的未来将如何?
  孙玉城:锂离子电池在电子消费品领域的市场还将继续稳定增长。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铝塑软包型锂离子电池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行业集中度将逐渐提高。
  而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将会是任重而道远。由于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资金门槛很高,未来的行业集中度将远比电子消费品时代高得多,只有少数掌握核心技术和先进制造管理能力、雄厚资金实力的企业才能够等到辉煌的未来。低门槛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会为一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市场空间,但该领域目前价格竞争非常激烈,而且产品品质很难得到保证。
 
关于我们:ICC鑫椤资讯成立于2010年,主要服务于炭素、锂电、电炉钢3大行业,是中国领先的专业产业研究和顾问公司。鑫椤资讯以研究为中心,提供媒体资讯、研究咨询、数据库和市场营销等解决方案。
鑫椤锂电专注于锂电池原材料、锂电池及其下游等相关产业链跟踪,对市场价格、行情动态等资讯的搜集与研究,常年跟踪行业内400多家生产企业,拥有完善的产业数据库。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定制报告,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鑫椤锂电以研究为中心,服务于行业企业、金融机构(一二级市场私募基金/券商/银行等)、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为客户提供的独特洞见、分析和资源,帮助客户高效决策,以实现高质量的业务增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资讯浏览
市场报价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招聘 | 关于我们
电话:021-50184981   电子邮箱:service@iccsino.com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杨路560号中融恒瑞国际大厦1203室  邮编:200122  沪ICP备2022024271号-1